疫情突发,HR面临的招聘困境——是时候关注,AI智能面试解决方案了!

全文2730字,阅读约8分钟
2020年,突如其来的超级疫情,打断了绝大多数企业的复工计划,隔离、通行证、封闭、14天、返程难......许多的关键词之后,一个企业关心的核心难题慢慢浮出水面。
招聘,接下来,该何去何从?
这时候,你需要花时间来了解AI智能面试及解决方案啦!
突破时间、地点限制的AI智能面试功能,是否能够解决当下你的招聘困境呢?
先来看看一些大型企业的HR们,对于AI智能面试是怎么说的:
LILY 杭州知名互联网公司 HRD
未来就连找不找得到工作都要靠 AI 决定,这件事想象都有点可怕啊。
但我前阵子也收了一堆简历,这确实是个痛点,第一是单看简历,已经很难去衡量一个人是好是坏,但是假设要面试,却又非常花时间,假设不是适合的人,那又更浪费时间了。
由 AI 来做初步筛选,再由人类做最后决定,或许这是一个正确的合作方式。
David 杭州国有大型集团 招聘线HRM
AI技术越进步,未来的岗位需求就变化越大,为了因应莫测的市场风向,我们集团在招募人才时,已逐渐从”要求工作经验”转向”重视个人特质”,更将导入铁面无私的AI,突破面试者的伪装,看穿求职者的真实本质。
AI 面试官会分析你的表情、声音、用词。
杭州职业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开发 AI 人工智能招聘系统-Careergo,结合手机远程视频和AI机器算法,可在面试时分析候选人的脸部表情变化、通过NLP语义理解以及声音语音语调特征,并自动生成多位候选人的”能力评估”排行榜。
目前有超过 100 家企业主使用这套系统,包括:阿里巴巴、平安保险以及华欣集团等,也已经累计分析超过 10万名应聘者,甚至有学校针对这套系统开发面试指南,协助即将踏出校门的大学生顺利通过面试。
为了帮企业找出最合适员工,职业树CEO 孙迅表示,企业大都是希望除了获取简历的信息外,透过AI面试官,能大量自动判读求职者的性格与其他特征。因为随着AI时代的来临,过去工作经验与未来的工作内容、新的专业知识相关性越来越低,这让求职者的特质开始成为公司选才的重要指标。
另一方面,过去虽然有许多可以评价求职者特质的工具,例如:仿真真实工作情境的结构式面谈(Structured Interview)、工作样本法(WorkingSampling)或评价中心(Assessment Center),但都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与心力来设计与执行这类甄选工具。
在兼顾时间、空间、成本与被接受性下,用AI来挑选新时代的人才,已变成另一种可行方案。

AI面试两大关键词 沟通、性格预测
不过,当询问系统如何进行人才匹配分析时,孙迅则以商业机密为由,仅给我们演示系统流程步骤。
AI智能面试软件目前已嵌入职业树招聘SAAS管理系统,而AI智能面试软件有个不错的名字-Careergo。
Careergo包括3个子系统。
第1个系统是远程视频面试软件,通过自动化的程序,让求职者回答系统预先设定的面谈题目,并把求职者面试过程录下来;
第2个系统是影音分析,从这些录制的影像中,不仅辨识求职者谈话的内容(包括语音转文字的辨识过程),即语音信息,同时还能辨识表情、声音、动作等非语音信息;
第3个系统则是预测,应用这些被辨识的信息来预测求职者的某些情绪、能力与特质倾向。职业树拥有多位心理学外聘专家,目前在预测应征者的情绪、沟通技巧与性格方面,已有科学实证结果。
孙迅认为,如何正确地衡量求职者的性格,一直是人力甄选实务上很大的挑战。而目前最常用的做法不外乎:
1、透过测评问卷进行自我评测;2、由面试官进行判断。
测评问卷一直是被认为较科学的做法,但求职者为取得工作机会,容易在填答时出现”符合社会期许”或造假的回答。所以大多数的HR仍习惯通过现场面试的方式,除了进行情境式或行为事例的职能面谈外,也顺便”看一下”应征者的性格,以避免用人踩到地雷。
有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发现,HR确实可以从面试中看出应征者的性格,但不是每位HR或真人面试官都有此识人的本领,且一致性和精准度仍有待商榷。不过,就算不是那么准确,这种”看一下”的实务惯例会这么普及,也不是没有道理。毕竟,应征者的真实性格不易在简历中展现,但在举止言谈之间仍可看到个人的真实面貌。
除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外,纵然不准,还是有必要”看一下”,是目前真人面试的痛点,也是运用AI的机会。但对于性格预测,AI真的会比真人准确吗?这就要从AI如何辅助HR,看穿求职者的性格开始谈起。
研究显示,在人类社会中,大多数的人面对未曾接触的陌生对象,也能在短短数分钟内,透过言行举止的信息观察和印象,来判断陌生人的性格。且随着社会化的经验越多,越容易做正确判断。
因为一个人的性格容易展现在许多外显特征上,例如:外向的人讲话速度较快、神经质的人表情变化较丰富、亲和性高的人笑容较多、尽责性较高的人说话不拉尾音。若声音较有磁性且具穿透力,较具领导魅力。这在东西方不同文化下,皆有相关研究与文献记载,在中华文化中,较有名的著作则数清朝曾国藩的《冰鉴》。而这样的通则,也自然适用在人力甄选的面谈中。
可惜的是,就算熟读《冰鉴》或相关文献,也不能保证100%正确解读应征者的性格。主要原因有3种:
1、某些内隐性格本身就不易在面试过程中被外显,又或者被应征者刻意隐藏;
2、可能是注意力不够集中或遗忘,面试官在面试过程中遗漏重要的讯号或线索;
3、可能基于经验、训练不足或偏见,面试官错误解读这些讯号。
因此,目前的相关实证研究显示,纵然面试官可以判断出应征者性格的大致分类,但受限于人类大脑对于这些信息的接收、记忆、归纳、编码和解读,通过面试来判断应征者性格的一致性与正确性较有其限制。
换言之,这类有线索且有规则可循的信息处理能力,计算机远胜人类,因为计算机不会遗漏信息的搜集,而且能够看到比人类肉眼更细微的特征,完全按照理性的模型去做判断,不会有偏见。此外,根据目前初步研究的数据显示,可能基于社会化的惯性或招聘面试的相关训练,一般求职者面对真人面试官,较容易刻意展现符合期待的行为,并隐藏自我性格。当求职者面对机器,例如:参与远程视频面试时,大都是在自己家中进行,在心情相对轻松自在的状况下,较容易透露出许多自我性格特征。

AI 是未来的HR发展趋势,协助人类更方便找到对的人
职业树AI智能面试软件的开发初衷是,AI 可以帮助优秀的应聘者脱颖而出,面试官就可以重点关注这些候选人。
孙迅表示,他理解当人们第一次听到 Careergo(AI面试软件)时可能会觉得它很可怕或具有侵略性,但其实 对人类来说,它是一种能让工作更有效率的工具。他说 “ 开发这款软件不是为了替代招聘人员 “。
在他看来,这项技术非常实用,尤其是当招聘人员需要面对数百个工作申请时。
然而 Careergo(AI面试软件)的优势同时也是它潜在的弱点,AI 面试官的评判标准取决于 HR 提供的数据。这样一来,HR 在过去犯的错误也会随之进入到 AI 面试官的决策过程中。
孙迅 表示,他和他的团队将致力于减少人类在这个过程中的参与,将他们的 AI 评估朝着这样一个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的理想情况进行完善。
理想情况下,当候选人上传了自己的面试视频后,机器算法就能很自信地直接给出面试结果。
录取还是不录取,全在 AI 的一念之间。